2024学年度學位授予儀式 致辭(2025年3月24日)

In other languages

第27任校長 湊 長博

文章を入れてください

 京都大学即将授予2,201名同学硕士学位、171名同学(专业)硕士学位、141名同学(专业)法律博士学位、556名同学博士学位,在此衷心恭喜诸位。

 取得学位的同学中有494名留学生。时至今日,京都大学累计授予了9万5045名同学硕士学位、2,863名同学(专业)硕士学位、3,055名同学(专业)法律博士学位、4万9509名同学博士学位。我与列席的理事、相关部门主管、学程主持人以及京都大学全体教职人员,由衷祝贺诸位取得学位。

 从今天开始,诸位将成為各学术领域的京都大学学位持有者。过去我国的学位是由文部省大臣授予。相信诸位都知道一位名為野口英世的医学家。他出生於1876年(明治9年),虽然没有正式大学毕业学歷,但他在1911年(明治44年)的34岁时,由当时的京都帝国大学授予医学博士学位。同年第8302号政府公报中有揭示文部大臣「学位授予」的公告通知。

 「提出右载论文申请学位,於京都帝国大学京都医科大学教授会上,认可其与就读该研究所并通过常规考试者有同等以上学力,依明治叁十一年敕令第叁百四十四号学位令第二条,授予医学博士学位」

 由此公告可知当时是由文部大臣授予学位。彼时,野口英世是纽约洛克菲勒研究所的研究员,由於对传染病病原体的杰出研究而备受全球瞩目。虽说其博士论文审查摘要是刊登在政府公报,至於学位论文為何提交与京都帝国大学的原由则不得而知。该篇学位申请的英文论文,至今仍保存在本校医学院资料室,研究论文是有关蛇毒免疫学特性,即使以当时的免疫学标準来看,也是卓越出色的内容。

 我国现在的研究所制度乃源自於战后《学校教育法》所制定,在1953年(昭和28年)於国立大学设立了新制研究所。之后学位遂由各大学研究所针对其特定学术领域的成就和学识予以审查,并由大学自行负责授予学位的制度。因此,诸位的学位是京都大学的学位,併记专业学术领域於括弧中。此标记形式与美国相同。

 诸位身為学位持有者,将在社会何处又会如何大展身手,近年来,忽然成为包含政官界和商界的日本社会全体的重大关注焦点。原因之一在於我国与翱贰颁顿(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成员国的已开发国家相比,日本人均拥有学位人数比例甚低。根据文部科学省的「科学技术指标」,2021年度日本每百万人中取得学士学位人数為4,649人,虽不逊於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等国,硕士和博士学位持有者的比例人数却是大幅减少。例如我国在2021年度硕士学位持有者人数為每百万人中有590人,与英国的5,485人、德国的2,658人或美国的2,649人相比就非常稀少,而日本的博士学位持有者人数的126人,相较英国的342人和德国的330人等也是极低数值。结果就是我国政界、官界、商界、其他大眾媒体等各界领导者中学位持有者的比例,较之其他已开发国家极低。目前这正是政府和商业团体视為课题之处。换句话说,我国的学位持有者在社会广泛领域发挥所学并贡献社会的情况尚有不及。

 其原因尚有诸多争议。在以大量录取应届毕业生的长期雇用為前提之日式雇用制度下,可以说日本的研究所教育是集中在培养研究人员為目的。换句话说,我国的研究所具有极高度的专门从事特定学术领域的研究倾向,拥有学位,特别是博士学位持有者的职涯主要设定為大学或研究机构等学术界教职或研究人员。其背景或许应该也是源自我国专业研究人员职涯的独特性。

 現代的研究所制度起始於19世紀後期的美國,提供完成學士課程的人才,更高等學術或科學教育而授予學位的教育課程。然而,學位並不意味著可以成為專業研究人員。為了邁入專業研究人員的職涯,學位持有者通常要歷經數年博士後研究員的獨立專業研究人員(Principal Investigator, PI)培訓期,再成為大學和研究機構的教職人員或研究人員。我國的學位持有者大都具備歐美的大學和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經驗,因此,這種博士後研究員制度在我國近期才能紮根。典型例子就是長久以來,博士後研究員雇用經費未受核心公共研究基金核可。這可能就是在我國,特別是博士課程的學位研究,常常被直接聯想到專業研究人員的研究工作的背後原因。另一方面,歐美的專業研究人員雖屬學位持有者的職涯之一,但也僅限於一小部分。歐美自20世紀以來,完成研究所課程的學位持有者不僅在學術界,也在中央或地方政界、官界、商界、大眾媒體、非政府組織和智庫等社會廣泛領域擔任領導角色。例如,觀看近年的經濟產業省數據,對比美國企業負責人的學位持有者比例接近70%,我國比例則未滿20%。因此,當今舉國創造讓學位持有者在學術界以外的多樣領域中,得以充分發揮所學環境的機運日漸高漲。
 
 諸位可是在研究所自行設定研究課題,會同指導教授和研究室的其他許多夥伴和學長反覆討論後,規劃解決問題的計劃,並在實際進行研究過程中習得必要的知識和技術,最後由自身負責編撰完成學位論文。社會期待諸位的不只是諸位的研究成果,即學位論文的內容,更是諸位在撰寫論文過程中親身經歷和學習成果的整體過程。它是素養與能力的總和,諸位踏入現實社會之後可以運用來解決在各種狀況中所遭遇的或被要求處理的新課題,也稱為可轉移技能(Transferable Skill)。

 通常「可转移的习得技能」可分成叁大面向。首先是「课题解决技能」,即是。发现课题并解决课题的执行力。接着是「自我管理技能」,也是应对课题的自主组织能力。然后是為完成实际成果而建立团队和人际关係的「人际沟通技能」。在日益多元复杂的现代社会中,毫无疑问,為了解决各种社会课题,较之以往更加需要这种身怀可转移技能的人才。

 近年來,大型語言模型的生成式AI迅速普及,不論在教育或研究領域都逐漸發揮威力。另一方面,經濟人類學家麥可·波蘭尼(Michael Polanyi)曾指出,人類透過經驗獲得的知識中存在著「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知識」,並稱之為「內隱知識(tacit knowledge)」。波蘭尼所說的「內隱知識」並非指「無法用言語表達的知識」內容本身,而是指人類在無意中連接各種事物並賦予意義的過程,即所謂獲取知識的「方法」。若以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Max Weber)的說法形容,或許是「偶然浮現的想法」或「靈感」。他在自身的著名演講《作為職業的學問(Science as a Vocation)》中提及以下説話。

 无论是在实验室或工厂,為了产生有意义的结果,总是需要──并且是符合当下场合的──偶然浮现的想法。然而,若只是强求想法也终究是徒劳无获。(中略)一般来说,偶然浮现的想法反而会在人们竭尽全力工作时才浮现。当然,也并非总是如此。

 这种无法言语化的内隐知识和灵感可能没有存放在生成式础滨机器学习的大量文件资料库中。但是,透过实践和经验累积的内隐知识和灵感,肯定是涵盖在可转移技能中。我想凭藉我本身经验如此断言。

 我再次重申,我國終於開始官民一體合力推動學位持有者廣泛參與社會的積極措施。無庸置疑的是,我國的大學學位充分符合世界標準,取得學位者不拘限於學術界,朝政府和國內外企業等社會各界而發揮所學,才是社會發展和國際化的重要關鍵。諸位耗時累積的「實踐知識 」將成為社會各種領域的強大力量。今後諸位將邁向深造鑽研的世界或現實社會的新旅程,期待諸位在各自崗位上,皆能勇敢挑戰所面臨的各種課題。我衷心祈願諸位身為名副其實的知識精英,經由自身的貢獻所學贏得社會的堅定認可和尊重,進一步提升我國學位人才的社會評價,並以此為賀詞。

 最后,再次恭喜大家。
 
(“ ”引用自《作為職業的學問》(馬克斯?韋伯著,尾高邦雄譯,岩波文庫(岩波書店),1980年),並翻譯成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