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19学年度研究所學位獲得者的賀詞(2020年3月23日)

今天,京都大学要授予2,277名同学硕士学位、157名同学(专业)硕士学位、136名同学(专业)法律博士学位、588名同学博士学位,在此表达诚挚的祝贺。

取得学位的同学中,有457名留学生。时至今日,已经有8万3555名同学取得京都大学的硕士学位、2,011名同学取得(专业)硕士学位、2,390名同学取得(专业)法律博士学位、3万5976名同学取得博士学位,我与全体教职员,由衷祝贺大家取得学位。

京都大学所授予的硕士学位以及博士学位分别都冠上了其所属学术领域的名称,例如(文学)博士,这些学术领域合计达23种。此外,8年前开始了领导研究所学程,修毕学程的同学的学位证书上都有註明。在如此多样的学术领域中,诸位日夜切磋琢磨、磨练能力,将自己提升到这样的高度,我由衷感到骄傲与欣慰。今日的学位授予是诸位过往努力的目标,也是往后人生的起点,我期待今日所授予的学位能够成為诸位开拓未来人生道路的一大助力。

诸位今后将会直接面临与地球及社会有关的各种问题。现在,世界因為网路串连在一起,资讯集中在以骋础贵础(骋辞辞驳濒别、础尘补锄辞苍、贵补肠别产辞辞办、础辫辫濒别)為代表的滨罢巨头之下,世界即将走向一元化。这样下去,世界将变得同质,恐怕失去在地特色与多样性。為了防止这种情况,我们应该要动员所有无法作為数位资讯加以掌握的知识,思考地球、社会、包含人类在内的生命的理想样貌。

据说我们现正处在人新世(础苍迟丑谤辞辫辞肠别苍别),也就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造成决定性影响的地质时代。虽然对此地质时代的起始线要划在哪裡,眾说纷紜,但是工业革命之后,随着人口的急速增加、大都会化、大量的工业产物、人与物的快速移动,地球环境发生像是二氧化碳增加、地球暖化、海洋酸化、热带雨林减少等重大变化,是不争的事实。尤其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过去不存在於地球的塑胶被大量生产、大量消费,以及核能开发所产生的放射性物质,已成為标示新地层的印记。

1962年出版的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的著作《寂靜的春天》裡已經指出化學物質的危險性,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的《成長的極限》則指出地球的有限性,到了21世紀,被翻譯成「行星限度」或「地球限度」的Planetary Boundaries的概念也登場。2006年,聯合國建議金融業界在投資分析與決策過程中整合ESG(Environment,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議題,2015年則是通過了SDGs(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以及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幅度不得較工業革命前高出「2度」的巴黎協定。日本政府也呼籲ESG投資,而根據國際組織「全球永續投資聯盟」GSIA所稱,2018年全球ESG投資額約為3400兆日圓,2年的時間增加了34%之多。全球企業開始思考奠基於ESG的經營策略,並開始將達成SDGs的目標作為重大指標。

现今,日本正面临的是人口规模缩小与少子高龄化,推测2050年日本人口将少於1亿人,高龄化比率将逼近40%。现在的总和生育率(妇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总数)為1.4,这个数字如果继续停滞不前,将使人口规模缩小情形更加严重。加上人口集中都市加速,地方人口减少,难以维持村落功能的「极限村落」正快速增加,甚至有试算指出有一半左右的地方自治团体将於2040年前消失。年轻劳动人口如果减少,既有的年金制度将无以為继,地方行政以及产业振兴也将困难重重。日本是全球第一个面临人口规模缩小与少子高龄化问题的国家,但是预料韩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以及欧洲国家也将继日本之后面临这个问题,这已成為日本应率先全球解决的课题。

日本政府希望打造Society 5.0,即「超智慧社會」,運用資通訊技術(ICT)解決此難題。例如,根據大數據,運用人工智慧(AI)進行影像診斷的醫療技術有了長足發展,即使附近沒有醫院,也能透過遠距診斷確定治療方法並開立處方。要透過通訊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彌補人手不足的部分,創造智慧農業以及智慧漁業。在準確的需求判斷及氣象預測之上,穩定供應來自各種能源的電力。進而構思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輕鬆取得資訊,在家中或辦公室透過遠端遙控進行許多工作的智慧城市。這些技術還能用來預測氣候變化與地殼變動,有助防範災害於未然。根據至今所累積的膨大數據,可以對火山噴發、地震、颱風、豪雨、豪雪、龍捲風、海嘯等進行準確性高的預測。此外,救災機器人應該能夠在需要超出人類極限的作業環境中發揮很大的能力。而結合本校防災研究所正在開發的智慧手機的防災APP,可望將災害現況正確傳達給人們,引導人們確實且迅速地進行避難。透過在國際上共享這些技術與資訊,日本應該能夠對全人類的安全做出重大貢獻。

今年起在综合科学技术创新会议(颁厂罢滨)的指导下,开始公开招募的惭辞辞苍蝉丑辞迟(登月)计画,其名称源自於梦想登月的阿波罗计画。该计画提出了雄心勃勃的目标,它不是传统技术的扩展,是基於更大胆的想法,推动挑战性研发的新型研究开发制度。作為目标所提出的6项课题,都是目标要在2050年前实现。(1)透过均衡的培力(贰尘辫辞飞别谤尘别苍迟),建构人类不再受身体、大脑、空间、时间制约的社会,(2)為实现健康社会之超早期疾病预测与预防,(3)通过础滨与机器人共同进步,可以自主学习、自主行动并与人类共生的机器人,(4)為实现地球环境再生之永续资源循环,(5)充分活用尚未被利用的生物功能等,打造地球规模之合理没有浪费的永续食粮供给产业,(6)开发让经济、产业、安全保障飞跃发展的容错型通用量子电脑。这些都是相互关联、重叠的课题,主要目的是為未来人类福祉做出重大贡献,同时要防止地球环境的恶化。这些科学技术希望实现「轻鬆无负担的幸福生活」。

去年获颁诺贝尔化学奖的本校校友吉野彰先生所开发的鋰离子电池自30年前问世以来,已经成為我们日常使用的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零件。鋰离子电池因為轻巧、能源效率高,可以重复多次充放电循环,因此在从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数位相机到电动机车(或电动摩托车)、油电混合车的各种产物中发挥了它作為电池的无尽功能。而且,将风力、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与鋰离子电池结合,能够稳定电网,可望成為环保的永续洁净能源中,值得信赖的最重要零件。

為保護環境做貢獻,實現永續地球社會,我們必須要進行「擴大小事物力量」這類的創新。在我還是京都大學學生的1970年代,流行「Small is beautiful(小即是美)」這句話,而提出這句話的是經濟學家恩斯特·弗里德里希·舒馬赫(Ernst Friedrich Schumacher)。生於德國,也曾在英國的煤炭公共公司工作的舒馬赫,從煤炭與石油的過度消耗預測能源危機,並早先預言了第一次石油危機。我清楚記得,石油危機直擊日本社會,誕生了「狂亂物價」一詞,人們為囤積生活物資東奔西走。加油站開始週日不營業,車站、鬧區燈光變暗,連深夜電視節目時間都變短,世界壟罩在一片黑暗氛圍。一般認為日本的高度成長期在這個時代劃下了休止符。對於在那之前被認為無窮無盡的能源的信賴搖搖欲墜,烏雲壟罩了以經濟成長為前提的社會發展。舒馬赫也對當時準備以核能取代煤炭與石油一事敲響警鐘,並對以大量消費作為幸福指標一事提出疑問。在受邀擔任經濟顧問的緬甸,深受佛教徒生活方式感動,而構思佛教經濟學,修改科學萬能主義,提倡自由主義經濟下的充分就業。我認為,在現今貧富差距愈形擴大,今後因為AI與機器人,失業問題可能更加嚴重的現代社會,那是一個值得回顧的觀點。

今後我們不只要發展科學技術,更應該確實檢視人類與社會的應有樣貌,建構一個自然與文化相和諧的世界。人們希望實現一個「知識密集型社會」,不再像過去匯聚資源與物質,而是要透過知識、思想的共享與匯聚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創造新價值。經濟與人的往來變得更加活絡,分散與循環成為驅動社會及產業的動力。在那樣的未來社會裡,除了多樣性與創造性外,也需要奠基在全球倫理觀的自我決定力與調節能力。我認為要從整個地球來準確預測今後社會的變動是困難的,但是,如同Planetary Boundaries所警告的,如果繼續保持人口增加、人為影響加速的現況,那麼可預見的是,暖化造成的自然災害將頻繁發生,汙染加劇,地球將不再適合人類居住。我們必須確實執行各國依據巴黎協定所制定的達成目標,以SDGs作為全球共同課題努力達成。今後諸位的活躍將大大左右地球與人類的未來。

话虽如此,过度倚赖科学技术也可能对人类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如同急速增加的生活习惯病所代表的,长久以来為适应狩猎採集生活所进化的我们的身心与现代的人工环境格格不入。為改善此格格不入的情况,我们必须要重新检视生活,将人工环境改善得具有人类特色。另一方面,改变人类本身去适应新环境,也因為基因编辑技术及生物技术的进步正变得可能。最近在中国有报告称,改变父亲罹患爱滋病之受精卵的基因,生出了不受影响的设计宝宝。若继续让这项技术发展,或许能够随心所欲地製造出基因组成与父母不同的孩子,甚至是具备耐受辐射污染、缺氧等恶劣条件之特质的人类。如果让机器人与人体结合,进出深海及太空将变得更為容易吧。然而,一旦将人类改良到那种程度,那麼人类的定义会如何改变呢?经过升级的人类与普通人类之间体力与智力产生差距,或许无法再作為同等的人类往来。我们已经创造栽培植物与家畜,并开始操控人类以外的生命。现在,在约占地球30%的陆地中,沙漠与南极占约33%、森林占约31%,牧草地、放牧地、耕地占约36%。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9成以上是家畜与宠物,也就是说,人类创造出来的生命几乎要覆盖整个地球。现在正是就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的理想样貌,进行深入的文明论探讨的时候。

我瀏览了今日获得学位的论文汇总,看到了极具京都大学特色的倾向,令人印象深刻的是,有很多多元且稳重的基础研究,同时也反映了这几年的世界动向,包括移民在内的种族衝突及多元文化共生、地震及水灾等的预测、从艺术观点看教育及医学、性别不平等、体罚及霸凌与心理健康、老化及失智症的照护等。这些论文所共通的是,都对当今世界发生的社会问题、至今未获得解决的诸多课题进行了精闢分析,并提出有助解决的新证据或建言。我认為,根据可靠资料作深入研究后所发表的这些见解,将成為指向未来的适当路标。还有标题吸引人想要了解详细内容的论文、超出我的理解能力的新研究都被写成了学位论文,让我对这些研究的多样性惊叹不已。我确信此多样性与创造性、先导性,将成為改变今后世界的思想文化及科学技术的助力。

今后,随着滨颁罢技术的发展,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想必将更加显着,為了带给人类幸福,大学应扮演进行相关纠正的智库以及社群的角色。础滨与滨罢也将渗透到人类生活的道德层面吧,不能否定的是艺术与人类的感性将成為抵御科学技术横行的最后防波堤。我们现在生活在一方面有着丰富资讯可以运用,一方面每个人都处於独自面对危险的不安社会裡。我认為础滨无法创造出与伙伴分享的幸福时光,那是根植於身体,与效率化完全背离的。资讯裡没有感性,可以随目的任意重组,资讯虽然很方便,但是超过人类所能应付。所以我们必须要构思能够高明地将根植於身体的幸福感组合进去的「超智慧社会」,為此,不可缺少跨越文理疆界的深厚学识与自在穿梭时空的广泛知识。

希望今天取得学位的诸位都能充分运用在京都大学所培养的高度能力,都能在这个困难的时代开出睿智的花朵。做学问时,重要的是具备对时代的感受性。除此之外,不论要修得哪种学问,都需要广泛的学识与基础。发现未知领域或新课题的能力,有时候是童年在自然中玩耍的经验、在不同领域所培养的见解所造就的。但是,现今全世界从事科学的态度太过一致,陷於只追求与技术结合后,立刻对社会做出贡献的创新风潮中。我认為,除了自己的学术领域外,还应该广泛吸收其他领域的知识以及艺术的感性,每位研究者都具备自己独特的科学直觉才重要。

诸位应该也都藉由在京都大学的研究生活,广泛地关注其他领域,透过积极的对话,打造出了独特的学术世界吧。那是在京都大学学习过的证据,也将成為诸位往后生涯无可取代的财产吧。此外,诸位的学位论文是给后世最好的礼物,诸位留下的足跡将成為追随者的目标,其价值取决於诸位是否可以坚守作為京都大学毕业生的骄傲。令人惋惜的是,最近,科学家的不当作為接二连叁发生,研究者受到社会关注与严厉批判。请诸位以身為京都大学所栽培的研究者為傲,善用经验,走在光辉的人生道路上。

再次祝贺大家。

2020年3月23日
京都大学校长
山極  壽一

※博士学位授予人数3万5976名(累计),是1949年新制京都大学设立之后(新制)的授予人数,若加上1948年之前(旧制)的授予人数,则总数為4万5627名。

相关网站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