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2019学年度研究所秋季入學同學的話(2019年10月12日)

今日,恭喜进入京都大学研究所攻读硕士课程的82名同学、专业硕士课程的6名同学以及博士课程的149名同学,我与理事、副校长、研究科长、学馆长、学舍长、教育部长一同由衷欢迎各位入学,并向一直以来支持你们的家人与相关人士致上祝贺之意。

今天,各位為了进一步钻研学问,向各自的学术领域迈出了新的一步。京都大学设有多样学术领域的研究所,总计授予23种学位。18项研究学科、13家附属研究所、14家教育研究设施将支援大家的学习之路。硕士课程会要求大家修课,透过实习与实地考察,在本科系所孕育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之上,进一步熟习更高端的知识与技术,磨练个人身為研究人员的能力。专业硕士课程除了修课外,还包括实际业务的实习、案例研究、实地考察等,有许多向各领域具备实务经验的专家学习的机会。博士课程则以撰写论文為主,為此,资料的收集及分析,与先期研究的比较研讨缺一不可。而且,為了回应现代社会的课题,另设有旨在取得实践性知识及技术的五项研究所领导学程、两项研究所卓越学程。

在研究所修习更高学问技术的诸位都必须正视未来急速变动的世界。全世界正在发生巨大的气候变动,日本也在东日本大地震之后相继发生了熊本地震及北海道胆振东部地震,专家推测在不久的将来会发生规模更大的南海海槽地震。颱风带来的灾害也很严重,强风、大雨让各地受灾,最近在千叶县,强风摧毁了许多房屋,大范围停电持续很长时间。愈来愈多人认為这些自然灾害的增加起因於地球暖化。事实上,集中豪雨是因為气温及海水温度上升导致水蒸气增加所致,几十年一遇的豪雨在各地频繁发生。今年世界各地发生了森林大火以及洪水、龙捲风等,各国忙於拯救人命及灾后重建。2015年通过的巴黎协议是京都议定书之后睽违18年的气候变迁纲要公约,联合国196个会员国都有义务制定减碳目标,并且需要调查进度、提出报告,而目标是在21世纪结束前将全球平均升温控制在2℃以下。

但是去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發表預測,警告若現況不變,21世紀結束前氣溫將上升超過4℃。為了將全球平均升溫控制在2℃以下甚至是努力目標的1.5℃,全世界必須在2050年前達到碳中和,並盡可能減少二氧化碳以外的溫室效應氣體排放。受到這份發表的影響,全球各地的年輕人都站起來,嘗試要求政府以及社會加速變革有所因應。上個月21日,呼應該月23日各國領袖齊聚一堂的氣候行動高峰會,有一場「青年氣候高峰會」,在瑞典高中生格蕾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的呼籲下,「現在還來得及,我們必須得做些什麼」,這一未來世代主人翁們迫切的訴求被報導到全世界。身處在學術界的我們應該要傾聽他們的心聲,認真思考解決對策。

前几天,我在这场高峰会前,以日本学术会议会长的身分,将有关「地球暖化」相关作為的一封急信亲手交到环境省地球环境局长手中。其内容包括,恐将带来人类生存危机的「地球暖化」确实愈来愈严重;為了抑制暖化情形,必须迅速推动加强国内外的合作;為此必须保护人类赖以维生的大气,必须整合管理水、能源、粮食;保护陆地与海洋生态系非常重要;需要加快变革转型至有利未来世代的新的经济及社会体系。我们并非只能「忍耐与承受」,藉由改变能源、交通、都市、农业等经济及社会体系,还是有方法在变得富足的同时,在2050年前将二氧化碳排放量减到零。京都市政府也於今年5月所举办的滨笔颁颁第49届大会京都市主办纪念研讨会「走向脱碳社会~全球的动向与京都的挑战~」上,表明為了在2050年前实现二氧化碳「零净排放」,要探询各种措施採取具体行动的决心。京都大学愿配合京都市政府的动向,倾全力去学习理解,探讨相关具体方法。

而同时,日本面临的难题是人口规模缩小与少子高龄化。日本从2010年左右人口开始减少,推测2050年的高龄人口比率将逼近40%,而总和生育率(妇女一生中生育子女的总数)為1.4,倘若这个数字降低将让人口规模缩小情形更加严重。加上人口集中都市加速地方人口减少,极限村落急速增加,甚至有专家试算指出2040年前有一半左右的地方自治团体将遭废除。年轻劳动人口若减少,既有的年金以及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将无以為继,地方行政以及产业振兴也将困难重重。日本是全球第一个面临急速人口规模缩小与少子高龄化衝击的国家,但是预料韩国、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也将继日本之后面临这个问题,这成為日本领先全球必须要解决的课题。

日本政府希望打造Society 5.0「超智慧社會」,運用資訊通訊技術(ICT)解決此課題。根據大數據,運用人工智慧(AI)進行影像診斷的醫療技術有了急速的發展,即使住家附近沒有醫院也能透過遠距診斷確定治療方法並開立處方。要透過資訊技術以及機器人技術彌補人手不足的部分,創造智慧農業以及智慧漁業。在準確的需求預測以及氣象預測之上,供應來自各種能源的穩定能源。進而構思智慧城市,不管身在何處都能輕鬆取得資訊,透過遠端遙控進行家庭以及辦公室的很多工作。在不倚賴人力的情形下,工廠透過第五代行動通訊系統(5G)的資料基礎建設運作,農夫可以找出最適合該土壤以及環境的品種與管理方法,在田間進行必要耕種。數據愈來愈透明公開,AI可以有效管理從新產品的開發、物流、銷售到消費的整個過程,人們可以自由地參與其過程中的各種領域,這就是人們正在構思的「超智慧社會」。

只是,滨颁罢不见得都被正确运用。故意散播错误资讯,诱导人们到错误的方向,或者盗取个人资料做坏事的情形都明显增加,假新闻有时也左右一国的命运。為此,各国都在竭力保护机密资讯,致力於提升资讯安全技术。航太工程、海洋勘查技术、机器人技术等时而被运用在军事目的。现代科学技术并非都被用在灾害的预测与防止等人类福祉上,要谨记是可能运用於军事上。从学术角度该如何看待旨在提供安全安心的研究开发与军事利用一直无法分割的状态发展的状况,已成为很大的课题。在二次世界大战,科学家协助战争并参与武器的开发,结果带来的是包括投下原子弹在内的大规模破坏,造成许多人丧生。对此的深刻反省,以及担心同样事情再次发生,京都大学制定了指导方针,要极力制止与军事有直接关联的研究。

「超智慧社会」之梦充满吸引力,但是过度倚赖科学技术也可能对人类身心带来负面影响。如同急速增加的生活习惯病所代表的,长久以来為适应狩猎採集生活所进化的我们的身心与现代的人工环境格格不入。為改善此格格不入的情况,我们必须要改变生活习惯,要改善人工环境。只不过,改变人类本身去适应新环境,也因為基因编辑技术及生物工程的进步变得可能。最近在中国有报告指出改变与爱滋病父亲之间所生婴儿的基因,能够生出不受爱滋病影响的设计宝宝。这项技术若继续发展,或许能够製作出基因组成与父母不同的孩子,进而製作出可以适应辐射污染或者缺氧等严苛环境的人类。如果让机器人与人体结合,那麼进出深海及太空将变得更為容易吧。然而,一旦将人类改造到那种程度,那麼人类的定义会如何改变呢?经过升级的人类与自然状态下的人类之间体力与智力产生差距,或许将不再是同等人无法再往来。我们栽种食用植物、畜养家畜,早已开始在操纵人类以外的生命。现在,约佔地球30%左右的陆地中,沙漠与南极约33%、森林约31%,牧草、放牧地、耕地约佔36%,生活在地球上的哺乳动物超过9成是家畜与宠物。也就是说,人类所创造出来的生命几乎覆盖了整个地球。现在正是就包括人类在内的生命的应有状态、整个生态系做一番深入讨论的时刻。

此外,能源问题也很严重。日本的能源自给率是8.3%(2016年),在已开发国家中也是低,自给率从1960年的58%、2010年的20%愈来愈低。化石燃料仰赖进口的结果不只造成环境问题,也带来经济与安全保障上的问题。从事故与废弃物处理两方面来看核能,还有许多未能解决的课题,可再生能源也有输出的自然变动调整以及电力系统增设等问题。

如上所述,站在全球性的长期观点,就世界观、人类的本质、人类的生存意义等现代课题及课题的解决方法,对社会提出质问是学术界的使命。今后将於京都大学修习高端学问的诸位应该要培养学术能力,以因应急速变动的世界的各种课题。世界正从劳力密集、资本密集型社会要转型為知识密集型社会,要透过知识的分享与匯聚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创生新价值,而不再像过去倚靠资源与物质。经济与人的往来变得更加活络,分散与循环成為驱动社会及产业的动力。在这样的未来社会,除了多样性以及创造性外,也需要奠基在全球伦理的自我决定力与调整能力。

当然,京都大学并非只奖励能够立即对社会有帮助的研究。自创校以来,我们的传统即是以对话為基础的自由学风,培养了独特的精神,其有助奠基於多元学习与新构思的研究创新,以及未来课题的解决。诸位将步入高专业性的研究之路,但并不意味着窄路得要猛闯,透过与许多学友以及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们的对话讨论,磨练自己的构思,就会通往真理之路。今日进入京都大学的诸位也可能有一天会告别自己的专业,将目光投向别的学术领域或社会议题大展长才。我认為那也是足以匹敌在自己的学问领域成功的精采跃进,将成為孕育出崭新机会的契机。不要害怕失败,请依着自己的兴趣埋首於研究生活,京都大学可以提供诸位合适的环境。

诸位的学习环境不只在京都大学校园,同学们需要在迈入社会前经歷产业界的现况,增加认识适合自己能力以及研究内容的世界的机会。为此,本校的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事业,邀请诸多公司参加,提供中长期的实习以及媒合。此外,為了培养在国际舞台活跃的能力,要增加与国外顶尖大学共同承认的双学位以及联合学位。现在,京都大学在海德堡、曼谷、华盛顿顿颁、阿迪斯阿贝巴设有海外据点,要加强与全球的大学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许多部会已经在全世界拥有研究人员交流网路以及据点,我们希望善用这些据点,提升共同研究以及学生交流,增加活跃国际的机会与能力。

如此,京都大学将进一步充实教育与研究活动,让同学们都能安心度过充实生活。也為此,我们设立了京都大学基金要支援这些作為,希望诸位都能给予协助。

再次祝贺大家。

2019年10月12日
京都大学校长
山極  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