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2020学年度研究所入學者的賀詞(2020年4月7日)

今天,我谨向进入京都大学研究所攻读硕士班的2,276名同学、专业硕士班的343名同学以及博士班的855名同学表示祝贺!并向一直以来支持你们的家人及相关人士致上祝贺之意。

按道理,今天我应该与大家面对面表示祝贺,但由於新冠病毒疫情的蔓延,不得不像这样透过影片与诸位见面。虽然真的非常遗憾,但因為群聚会助长病毒传播,目前也请大家尽量不要到学校来。能否阻断疫情,就看今后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克制与所有人的紧密配合。希望诸位都能体谅与配合。

今日,诸位為了进一步钻研学问,往各自的学术领域踏出了新的一步。京都大学设有多样学术领域的研究所,合计授予23种学位。18个研究科、13所附设研究机构、14家教育研究设施将支持诸位的学习。硕士班会要求诸位透过上课、实习以及田野调查,在大学所培养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之上,学会更高阶的知识及技术,磨练作為研究人员的能力。而专业硕士班除了上课外,包括实务实习、案例研究、实地调查等在内,与各个领域有实务经验的专家学习的机会变多。博士班则以撰写论文為主,為此,收集并分析数据,与已发表的研究进行比较讨论变得不可或缺。此外,為解答当代社会的课题,目标学会实践性知识及技术的5个领导研究所学程、2个卓越研究所计画也都上路了。

将在研究所钻研高阶学问的诸位,今后必须走向瞬息万变的未来。如今,已在全球形成威胁的新冠病毒疫情爆发后,瞬间扩散到了世界各地。传染力之强自然是其中一个原因,而以如此快速的动能蔓延到全世界,还因為全球人口流动增加,感染者在潜伏期间大范围移动所致。各国採取感染地区的封锁及出境限制作為对策,其结果,比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更严重的经济危机已经到来。与此类似的传染病大流行有2002年发生在中国广东省的厂础搁厂,但是感染范围仅限於以中国為中心的相对狭小范围内,确诊人数也都控制在1万人以下。即便如此,还是花了将近8个月的时间才止息。面对新冠病毒疫情,必须在未来採取比厂础搁厂更完善的对策来因应。

新冠病毒的大流行是对当代科技与社会理想样貌敲响的警鐘。目前,世界各国所使用的多数尖端机器都是在全球分工的基础上製造的。软体设计公司与硬体製造公司分别在不同国家,而硬体零件製造公司也遍布在各国。因此,為提供一项产物,跨国供应链不可或缺。这次的威胁就是,这个网络因為本次的封锁与出境限制而断开,全球经济变得无法运转。这应该也可说是当代全球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

世界如今已开始将方向从劳力密集型社会、资本密集型社会转向知识密集型社会,不再像从前整合资源与能源,而是透过共享整合知识,解决各种社会课题,创造出新价值。经济与人的活动也变得更為活跃,分散与循环将成為推动社会及产业的力量。知识经过整合,大量资讯经过分析,市场动向经过预测后,根据期望值设计新的科技。然而,这类创新技术只能在有创造资讯与相关技术之设备的先进地区才能产生,如此一来,无法整合资讯与技术的地区,最终只能提供廉价劳力,专做资源供应与製造的行业。这种全球分工体制不但会导致类似此事的状态,更会助长国家间差距的拉大。

而且,資本只會從短期獲利的觀點來對待自然,科技水準愈高,就需要愈多的能源,浪費地球資源,最終,地球環境惡化陷入無法恢復的境地,並且會波及未來世代及发展中國家的人們。最近,以瑞典的格蕾塔·桑柏格(Greta Thunberg)為首的年輕一代就各國對這幾年氣候變遷反應的遲滯提出譴責,以及有愈來愈多難民穿越國境,蜂擁而至已開發國家的事態,我認為都顯示了當代的社會經濟機制與科技未得到良好應用。

去年不幸遭枪击身亡的日本医生中村哲先生,在长年衝突不断的阿富汗,為拯救受贫困与疾病折磨的人们,一直做着不懈的努力。一开始,作為痲疯病医生出国的中村先生发现损害人们健康的真正原因是乾旱造成的粮食短缺后,开始推动自己掘井。然后,為了让乾涸的大地重新恢復绿意,他策画大规模灌溉事业,引进日本传统的治水技术,与当地人一起开凿了运河。在这些努力下,农业逐渐復甦,人们摆脱了慢性飢饿,重新崭露笑顏。这才是和平的源泉,我认為中村先生一定对此深信不疑。中村先生的这段话就刊载在他所属的白沙瓦(笔别蝉丑补飞补谤)会於去年7月发行的会报中,我想要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部份内容。

构成我们普遍思维基础的近代人类中心主义,屡屡获得对技术文明的绝对信任的背书,但是,稍有不慎,往往只是技术走在前头,且不能说其中不存在与「温故知新」背道而驰,完全否定旧知创造新知的这类错误观念。虽说都是自然科学,也会因為以自然的哪个相為对象而大相逕庭。例如,如果要探讨原子世界,是可以统一地用数学之类的定律简单地下个结论,但是在随着时间、地点而变化万千的河川科学裡则行不通。

科技的危险性会发生在忘记其极限的地方,在人类欲望、愿望与科学信仰相互助长的同时,也会与恩惠大小成正比地产生出危险。例如我们建造了牢固的拦河堰,并确立了有效的护岸方法后,村落的生活面积与粮食生产就会因為稳定的灌溉而增加。分配问题先放一边,人口与整体财富都会增加,而带来富足的技术毫不费力地被人们接受。但是,一旦得到的东西将无法再放手,於是必须投入更多的能源来维持。虽然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但若从与自然的关係来看,这裡有着人类无法避免的矛盾。技术基本上是以人类的便利為首要,未必适合自然的运作。

只要是与河流相关的人,都很清楚这点。如果大范围地看自然史,可以知道,板块移动,海底隆起,山脉因為地震与洪水而被夷平,形成了我们的居住场所。日本列岛平原的形成,不过就是这 1 万年左右的事情,河流就是那把切削地表的雕刻刀,因為如果没有洪水,也就不会有我们居住的地方。治水等同於要控制天体的运行。在悠远流长的自然史中,我们只生活在某个瞬间,但因為人类难以看见大规模的运转,於是容易变得短视,以為或许只有人类才能在自然的形成 发展 消亡的循環中無限发展。

然后,中村哲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如此描述科技的未来。

不会自省的技术是危险的,取神代之人类万能等思维的放任、对自然的暴力剥削、大量消费与大量生产 这些正在造成自然环境的破坏与核战的恐怖,甚至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已是不容否定的现实。

过去我们这一代,在学校是这麼被教导的。

「东方文化是与自然融合,西方文化是要征服自然

但是关於河流,现在已经逆转了。因為从过去文明的反省中,尽最大努力要与自然共存的是欧洲,而日本虽然终於重新检视传统工法,但那不过是赶时髦地开始模仿西欧动向罢了。如今,当我在气候变迁导致的河流灾害现场面对氾滥的河流,在為防止暖化( = 沙漠化)导致乾旱四处奔走后,不管愿不愿意,都不得不去思考「技术的道德性与精神性」。回归传统并非过去情形的重现,而是从其精神的凭藉之处来看现在,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创造最佳结果。我不禁认為,可以留给我们的最大餽赠就是这种精神。

這段話不幸成為了中村哲先生的遺言,我很想認真地理解這段話。本應凝聚科技精髓來发展國家的日本,如今卻因許許多多的自然災害而苦不堪言。繼東日本大地震之後接二連三地發生了熊本地震、北海道胆振東部地震,預測在不久的將來還會發生更大的南海海槽地震。颱風造成的災害也很嚴重,給各地帶來因狂風暴雨造成的災害。在去年的颱風中,千葉縣就有許多房屋受損,大範圍的停電持續很長一段時間。毫無疑問的,這些自然災害的增加是地球暖化引起的氣候變遷造成的,但是使其變成大規模災害的另一個原因卻是,擴大人們的居住範圍,並建造了容易發生災害的住宅區。

在我还是京都大学学生的1970年代,那是一个人口集中在都市、填平海岸新建工厂、切削山脉扩大住宅用地的时代。连结都市的干线道路兴建完善,水库与隧道在各地完成,新的航道与公路像网子般遍布全国。然而,当时建造的基础设施如今已经老旧,成為了很可能在各地引发灾害的担心要素。但是,如今财政困难的日本没有餘力同时维修或重建那些基础设施,而正在推行延长维护期间的长寿化计画。京都大学也不例外。我在这2年担任国土交通省基础设施维护大奖的评审委员长。这个奖项旨在表扬日本国内与社会资本维护有关的业者、团体、研究人员等的卓越贡献及技术开发,将其作為模范广為宣传。获奖者多是从事基础设施的保养检修相关技术开发,以及為防止灾害与污染从事预防性措施的人。显而易见,日本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是如何为整治基础设施而绞尽脑汁的。我认為这是一个必须在重新检视这50年来大规模基础设施的好处的同时,正视其负面影响的时代,考察当气候变迁造成地球运转变化时,该计画是否还能发挥作用、会不会反而使灾害进一步扩大。身处学术界的我们必须敏感地因应这些对未来的预测,认真思考其解决对策。

不过,科学技术不是只会浪费资源、破坏自然。去年获颁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博士在本校工学研究科取得硕士学位后,任职旭化成从事研究工作,并开发了鋰离子电池。具备轻巧、高能源效率,可重复多次充放电循环等优点的鋰离子电池,被应用於行动电话、笔记型电脑、数位相机到电动机车(或电动摩托车)、油电混合车,在全世界普及。此外,与太阳能、风力等可再生能源结合,作為环保永续洁净能源的技术,备受期待。而京都大学高等研究院的北川进特聘教授所开发的多孔性材料,已被广泛用於炼油时的分离材料以及净水材料等中,未来可望用来去除环境中的污染物质,改善地球环境,或者从大气中分离出特定分子,转变為资源。此外,不排放二氧化碳的新一代燃料电池车以氢為燃料,过去一般是从化石燃料中取出氢,如今,各家公司与大学的研究者们都竞相开发以低成本从大量存在的水中提取氢的技术。像这样,科学技术不再只是开发新能源要扩大人类的便利性,也开始转向与地球环境共存的方向。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裡,我一直擔任著內閣府綜合科學技術創新會議(CSTI)的非常任議員,參與有關日本科學技術政策的各種討論。最近成為重大焦點的是,要制定2021年起為期5年的第6次科學技術基本計畫與加強研究能力。在1995年所制定的科學技術基本法中,有一條這樣的條文,「純人文科學領域除外」,但是在這次的修訂案中決定將其刪除,理由是,在政府作為未來社會目標的Society 5.0中不能只考慮科學技術,還必須考量人類與社會的理想樣貌。特別是,在迎來所謂VUCA (Volatility、Uncertainty、Complexity、Ambiguity)這個難以預測的時代之後,建立符合今後時代的社會道德被認為尤其重要。因此,在第6次科學技術基本計畫中,從各種角度設想了2030年、2050年的日本的前景後,指出了科學立國這一日本的理想定位。我所擔任會長的日本學術會議也在最近發表了聲明,指出「為了使學術能夠對社會尋求解決的各種課題做出貢獻,必須以將人類與社會理想樣貌相對化並偶爾進行批判考察的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特性為基礎,同時自然科學要和人文與社會科學緊密合作,形成全面的知識基礎」。此外,我們還在過去1年中召開多次「日本的展望2020」委員會,描繪了日本未來的設計圖,就今後學術應扮演的角色進行了討論,並將於不久之後以「來自未來的提問―展望日本學術會議100年」為題發布,請諸位也一定要看一下。

不论是颁厂罢滨还是日本学术会议,以及如今全日本最关心的就是日本研究能力的停滞。虽然进入21世纪后,诺贝尔奖获奖人数仅次美国排名第二,且京都大学对此有很大的贡献,但是在论文数量等表示当前研究能力的指标方面却大幅退步。我认為主要原因是,自2004年国立大学法人化以来,国立大学营运费交付金每年被删,导致研究人员人数的减少,以及以大学改革為目的的补助款增加,教师们忙於应付相关,导致研究时间减少。

那麼,应该如何恢復并加强的日本研究能力呢?日本学术会议也广泛询问了2000多位会员、合作会员,并总结意见提交给颁厂罢滨进行了讨论。最后得出的结论是,支援年轻研究人员、加强产学合作、加速国际人才循环等对策是有效方法。尤其是在已开发国家中,只有日本的博士班升学率下滑,这已被视為问题,文部科学省提出「强化研究能力与支援年轻研究人员的综合方案」。博士班应该像欧美那样,视為专业研究人员的第一份工作的场所而非教育课程。為此,以增加目前学生比例仅1成的日本学术振兴会特别研究员顿颁1与顿颁2的比率為目标,或新设名為创发研究的年轻研究人员公募型研究费,将研究补助期间从过去的3~5年改為7~10年。此外,产业界将积极进行在研究所的实习,增加博士学位取得者的录用。这些方案都已纳入其中。也有意见指出应透过产官学合作增加跨领域跨学科的研究,特别是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合作正备受期待。

希望即将进入研究所攻读学位的诸位务必关注这类最新动向,选择自己能够大展长才的道路。可以预见,社会及产业界期待研究人员的课题将愈来愈多样,但是京都大学并不只是奖励能够快速贡献社会的研究。自创办以来,我们一路以对话為本的自由学风為传统,培养独创精神,并接轨到经由多元化学习与新创意的研究创新,进而解决未来的课题。高度专业研究的入口,不是只存在於在窄道上一路猛进后的前方。透过与眾多同学和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间之对话,磨练自我的创意,才能通往真理之路。今天入学的诸位,或许有天会离开自己的专业,关注并活跃於其他学术领域或社会课题。我认為,那也是毫不逊色於在自身的学术领域成功的辉煌成就,更是创造新可能性的契机。请大家不要害怕失败,顺应自己的兴趣专注於学术中。京都大学可以提供於此相应的环境。

诸位的学习环境不只在京都大学校园,同学们需要在迈入社会前经歷产业界的现况,增加认识适合自己能力及研究内容的世界的机会。本校的产学合作创新人才培养联盟事业,邀请多所公司参加,提供中长期的实习及媒合。此外,為了培养在国际舞台活跃的能力,还增加了与国外顶尖大学共同承认的双学位以及联合学位。现在,京都大学在海德堡、曼谷、华盛顿顿颁、圣地牙哥、阿迪斯阿贝巴设有海外据点,要加强与全球大学的合作。京都大学的许多部会已经在全世界拥有研究人员交流网路及据点,数目高达59。今后,我们希望善用这些据点,提升共同研究以及学生交流,增加活跃国际的机会与能力。

目前為杜绝新冠病毒疫情,暂时採取不同以往的方式进行学习,像是不进入校园而进行线上教学等。虽然课外活动也大幅受限,诸位将度过一段不自由的日子,但是我认為,只要渡过这场疫情,开心的校园生活就会展现在面前。人类至今一次又一次遭受传染病灾祸袭击,也一次又一次地克服了危机。如今我们正面临的危机也一定能够在全人类的合作下渡过。而且我认為,这种人与人的合作将有助於新世界的创造,而那正是诸位将要大展身手的舞台。在那之前,请大家一定要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并且努力自学自习。

再次恭喜大家。

2020年4月7日
京都大学校长
山极寿一

(“   ”引用自中村哲《水的各種故事(4)「治水」與「防洪」東方的水》(《白沙瓦會報》No.140,2019年),並翻譯成中文)

相关链接